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艺术教育学院师展风采系列讲座第二十四期:中国第一部心理歌剧《伤逝》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6-01 】

2021年4月20日中午12:00,艺术教育学院举办的师展风采系列讲座第二十四期在四楼音乐厅举行。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声乐教育系李薇博士,由声乐教育系主任梁燕教授主持。

李老师运用讲座+微课的教学模式,从歌剧《伤逝》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两个部分进行讲解。

在教学实践部分,李老师分别对鲁迅文学版和施光南歌剧版《伤逝》的创作背景进行解析。

接下来,以《伤逝》中男女二重唱《紫藤花》为列,为19级石君宇、杨添两名同学做现场演唱指导。

李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讲述:《伤逝》是中国的第一部心理歌剧,很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节变化来呈现的。第一场《紫藤花》《夏》作为主题始终贯穿于全剧,体现的是子君和涓生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要以纯真甜美、明朗朝气的声音色彩加以展现。在演唱过程中,要走进涓生和子君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在人物塑造和声音把控方面,深度刻画作品、展现真实的人物形象。通过李老师的讲解,两名学生渐入佳境,最后以精彩的表现完成了这首作品的演唱,博得在场师生们热烈的掌声。

在教学反思部分,李老师总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教育背景不同,经历阅历不同、心境境遇不同,对伤逝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有多少种解读,都应从文学、歌剧的双重视角全面了解《伤逝》。

从鲁迅先生文学版的视角看《伤逝》,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爱情观的思考,更多的是对国家观、历史观和时代观的反思。

从施光南老师歌剧版的视角看《伤逝》,我们要着重从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加以诠释。《伤逝》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一道分水岭,人物波澜起伏的心理、音乐戏剧化的冲突、人声张弛力的开拓等,这些都是歌剧特有的综合魅力带给我们的视听享受。

只有将文学、歌剧版的伤逝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传递,我们才能真正的演唱好这部作品,在歌剧的美感体验中充分彰显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