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艺术教育学院举办第二十九期“师展风采”系列讲座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6-17 】

2021年6月9日中午12:00,艺术教育学院“师展风采”系列讲座第二十九期,即声乐教育系周南老师讲座“源自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在综合校区四楼音乐厅成功举办。

主讲人周南老师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融会贯通的理论论述和直观的音像资料播放,配合熟练准确的意大利语表达,对巴洛克时期整体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音乐特点和演唱特点,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特殊存在价值,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教学反思等知识点做了详细、生动、深刻地讲解。

“巴洛克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艺术形式,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教运动的影响下,16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16到18世纪盛行在整个欧洲。‘巴洛克’一词源自于葡语(BARROCO)意为‘不圆润的珍珠’,起初带有贬义,指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缺乏古典主义均衡性的作品。直到后来才给予公正的评价。”

周南老师用8个单词或短语总结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分别是:“华丽,激情,运动,空间感,立体感,综合性,宗教性,远离时代。”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具有题材广泛,特点鲜明,节奏多样,装饰音华丽”的音乐特点,在演唱时要把握“良好的气息,连贯的支撑,统一的声区”。周南老师分别以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曲目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比如:《阿玛莉丽》《胜利啊胜利》《我怀着满腔热情》《爱情的喜悦》《围绕着我崇拜的人》等。

周南老师着重介绍了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特殊存在价值。讲道:“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坚决杜绝重复,重复段落必须进行变形创作,演唱者发挥的越淋漓尽致越好,变形创作是作品中最精彩和最具有考验性的段落。” 同时,“巴洛克时期是阉人歌手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声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声乐发展的现阶段,试图寻回那时天籁般的声音,于是出现“高男高音”。

周南老师生动地讲述了意大利早期的声乐教学,尤其是“一小时练声”严格的教学模式。讲道:“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适合当作教材来使用,要用柔和,细腻,舒展的声音去演唱”。

实践演唱环节中,周南老师的学生杨楠,张耀扬现场演唱了作品《紫罗兰》《绿树成荫》,钢琴伴奏秦贺萍。加深了现场观众的理解和记忆。

讲座最后,周南老师真诚告诉学生们:“多选择诸如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一样,结构严谨,符合个人能力的作品去演唱,声乐学习的道路艰苦而且漫长,要踏实勤奋,坚持不懈的去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