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相关内容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
1.定义: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核心:保证师范类专业学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3.宗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大国良师,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基本原则: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
5.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
6.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7.认证的对象:已有三届毕业生的师范类专业。
(二)参加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中学教育二级)
音乐学(师范)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 d,SC): 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类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类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 聚焦师范类专业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
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类专业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CQI): 强调聚焦师范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一反馈一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架构
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了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体系架构: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
(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考查重点
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范围涵盖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
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8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贯穿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关注学生毕业后发展状况,总体检验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
(六)学院认证工作要点

(七)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的准备工作
1.学院层面: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2.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3.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
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八)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的使用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通过第二级认证的专业,其所在高校可自行组织该专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工作。通过建立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严格程序组织认定该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第三级认证的专业,其所在高校可自行组织该专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该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按照学院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学规定课程并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视同笔试合格;通过建立教育实习档案袋,严格程序组织认定该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九)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方式
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察走访、查阅试卷、集体评议等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作出评判,给出现场考查结论建议,并向高校现场反馈意见。
(十)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
负责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和认证专家组织,三者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十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
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
“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十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
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
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
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
(十三)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五个度”
1.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2.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十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结论和周期
结论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三种,有效期为6年。
(十五)“一根本”“两目标”“三任务”
“一根本”:即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宗旨,引导高校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明确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聚焦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两目标”:即把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和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两个目标。
“三任务”:即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三个任务。
(十六)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的新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
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十七)师范类专业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师范类专业应该做好“六个对接”,“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2.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
3.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正向施工”落实和评估培养效果;
4.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
5.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6.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十八)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主线”和“底线”
主线: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之间“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互动关系为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
底线:即认证专业达到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了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通过评价能证明达成情况,并建立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的机制。
(十九)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反向设计”与“正向施工”
反向设计:即专业要根据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需求,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毕业要求)。
正向施工:即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实施课程教学,并保证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