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化作红梅映山红 -记读党史人物江竹筠有感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12-01 】

舞台、银幕上的江姐大多是一位沉稳老练的中年妇女的样子,但事实上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牺牲时才29岁是个长着娃娃脸、身高不足1.5米的弱小女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弱女子,却生就了一副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支撑着她在家破人亡、母子离散的巨大悲恸中,继续未竟的革命事业,谱写了一首凌霜傲雪、甘洒热血的红色赞歌。

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户乡下普通人家。江川河流,这片秀灵的土地承载着江竹筠的童年,但就像那天边的云彩聚了又消散,那时的江竹筠绝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走出这眼前重峦叠嶂的深山,使命-冥冥之中似乎早已被敲定。

1928年仅八岁的江竹筠随着母亲离开了这片生养她的故乡,赴重庆投奔她的外婆,而这一去便再也没能够回来。十一岁时,她进入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小学,就这样开始了她漫长的半工半读的学业生涯。身处社会底层的江竹筠,深知知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习刻苦、读书用功是她暗暗在心中对自己的勉励,这也是她在那个孤零漂泊的清苦岁月中仅有的心灵宽慰。1936年江竹筠考入重庆南岸中学,四年后又以极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公学附属中学读高中。那年革命的号角吹遍了祖国大地,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已经逐渐成燎原之势。16岁的江竹筠也结识了时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同班同学-戴克宇。戴克宇为她普及了红色革命思想并带来许多进步刊物供她阅读,这令她大为惊讶-“原来还有这样的理念思想!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救中国”!。革命的薪火把江竹筠胸中的那一腔对国家民族的赤诚热血充分的点燃了,1939年她终于如愿以偿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然而她不知道,在人生前路等待着她的,不仅有崇高的事业理想,更还有一重又一重横在面前的险阻艰难。

1944年的那个夏天因组织需要,江竹筠与同为共产党员的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家庭,并于在1945年经党组织同意,彭咏梧和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一个真正的革命家庭从此诞生了。

革命,便就是这样的充满别离。缠绵温存的爱人、患难与共的战友,仿佛就在昨日,但也永远的留在了昨日。

这天川东临委的同志们,给江竹筠送来了彭咏梧的血衣,证实了彭咏梧已经牺牲的消息。原来,1月17日彭咏梧率领的起义部队在巫溪鞍子山的黑沟淌,遭遇了敌人的重兵伏击。突围过程中,彭咏梧为营救战友不幸中弹牺牲。可这一切与国家、民族相比,有又何足道哉。牺牲,永远是在为了孕育更伟大的生命。

坐落在重庆西北郊的歌乐山,因风吹松涛、万籁齐鸣,而得了这样的一个美名。然而就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却隐藏着一座吃人魔窟-方圆四平方公里的“中美合作集中营”,集中营主要由白公馆、渣宰洞两所监狱构成。1948年6月17日傍晚,江竹筠等12名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的同志被押解到了这里。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场比死亡更加血腥残酷的较量。

在小说《红岩》中,江姐被敌人用竹筷子钉手指的情节,让人触目惊心。而现实中江姐的原型江竹筠同样遭受了敌人的酷刑折磨,渣宰洞大屠杀的幸存者曾经回忆说“特务们对江竹筠一点不放松,给她戴重拷、坐老虎凳、夹手指,极刑拷讯中她曾经昏死过去三次”。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江竹筠曾这样说道“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

渣宰洞的看守人员黄茂才本是佃农出身,父亲死的时候连块掩埋的土地也没有。通过几个月的相处,他逐渐发现这些扣押在此的人物并不像他的国民党长官说的那般凶神恶煞、十恶不赦,相反她们有着一股他从未见过的对信仰的不屈执著。经过几次接触,黄茂才的思想深深的转变了,他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为穷人翻身做主的党派。几番的内心挣扎之下,他担负起联络的任务,就这样渣宰洞与外界总算是通上了气。这天黄茂才从外给江竹筠带回来一纸信封,等江竹筠拆开一看竟是自己儿子彭云的照片,江竹筠抚摸着照片上已经三岁了的儿子的笑脸,顿时心中感慨万千。她把照片塞进衣服靠近胸口的内袋,仿佛这样暂且能与儿子依偎片刻。当初离别,孩子尚且年幼而自己也深陷囹圄、身不由己,自己对于这个孩子而言有太多太多的惭愧与内疚。

“话又得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竹筠在监牢之中用厕纸、药水所书写的家书其中一段。这封信写于1949年8月27日,由难友曾紫霞出狱时带出交给了江竹筠的丈夫彭咏梧的第一任妻子谭正伦的弟弟谭竹安。这是一封不同寻常的家书,这是一个革命先烈的真情流露,在这封家书中,江竹筠做了最后的托付,信中的云儿便是江竹筠与彭咏梧的独子彭云。信中她告诫谭竹安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决不可娇宠溺爱。在这封家书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更体现出一种崇尚艰苦朴素的共产家风。

1949年秋解放军已经逼近西南,重庆及西南的国共趋势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等30名被捕的共产党员在歌乐山英勇就义,黎明的前夕子夜最黑暗的时刻,江竹筠-这位为共产主义奋斗直至最后一刻的共产党人献出了她那年仅29岁的生命,永远的告别了这片她为之惦念、深爱着的土地。

11月30日重庆解放,江竹筠的故事,从此回荡在歌乐山的苍松翠柏间。她用一个共产党员坚持信仰、永不叛党的英雄品格和“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愿把牢底坐穿”的一片丹心,成为亿万国人心中无限敬仰的革命英雄。

从1949到2020,江竹筠已经离开我们整整71年了。71年来,沿着烈士的足迹、执著的信仰,一个崭新的、富强的、民主的中国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71年沧桑巨变、71年披荆斩棘、71年初心不改,山海有梦、江河有泪我们终于再也不是那个愚昧落后、贫瘠积弱的旧中国!新中国的道路是无数如同江姐一般的先烈用自身的血与肉铺就的,她们投身革命只为有朝一日驱除鞑虏、振兴民族、复兴中华。她们的时代是惨烈的因为众多的仁人志士因为信仰而泯灭,她们的时代是伟大的因为诞生了许许多多解放的先驱。历时的巨轮从不曾停歇,她们以自身的拳拳赤子之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不朽。“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江姐精神如同一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一直赋予着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当新时代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抚今追昔那些流血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英烈,她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永远值得我们去感怀、铭记。无论是烽火岁月浴血奋战,还是和平年代无私奉献,一代代英雄儿女秉承着江姐精神经历了多少坎坷、付出了多少牺牲,才铸就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复兴之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了我党的最终胜利,是她们用一己身躯构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是她们用一腔热血渲染了一片大好河山、是她们用共产精神坚挺起来一个民族的脊梁。纵然是夫亡子散、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囹圄,然而信仰永在、对党的忠诚永在!江姐精神不仅拓索前路并且光照未来,“革命自有后来人”作为长在红旗下的幸运一代,我们应扛起历史洪流的重担,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之中国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慎终追远,在今天、在这里我向江姐献上崇高的敬意,她是生生不息的民族魂,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高歌行进!

文: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