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意义
2016年12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2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将思想政治思想融合在教学的全部过程”。同时,各类学校应建立具体的教学计划并调整教学内容,切实可行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爱国热情、建立社会责任感,紧密地将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未来联系起来,全方位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合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将专业技能学习和思想人格塑造结合在一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院开展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助推艺术教育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主题的调研,旨在探索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真正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助推艺术教育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基本情况或主要做法
(一)强化培训力度,打造课程思政“主力军”。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一支具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建设融合的人才保障。为此,艺术教育学院围绕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以及课程思政和专业建设融合能力两个层面开展活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强课程思政“主力军”。
1.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以党史学习教育和主题教育为抓手,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和现场研学相结合、交流座谈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二级理论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组织教师赴造型校区参观廉政漫画展,进
行现场研学;与艺术管理学院、动漫学院、流行音乐学院联合主办,邀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石瑛教授,为四个分院的全体党员作题为“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题辅导报告;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吉林省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处理办法》等内容开展专题学习和警示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
学院先后组织了“艺术+思政”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列活动和“艺”起前行·艺术教育学院“名师讲堂”系列讲座活动,大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合的能力。
艺术教育学院党总支牵头,特邀吉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匡亚明英才教授、吉林省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吉林省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工作组成员石瑛教授为学院全体教师举办题为《“课程思政如盐入水”——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推进“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争做‘经师’‘人师’的统一者”》的专题讲座。石瑛教授结合我院专业特点传授“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引导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掌握做人做事基本要领,既有很高的政治站位,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切实提高学院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和专业建设的融合能力。
此外,学院还邀请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尹爱青、吉林省民俗学会会长施立学、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晓冬、中央音乐学院合作钢琴家张佳佳、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邓丽莉等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为我院全体教师开展题为《新课标解读与音乐课堂教学分析》《东北历史与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美学视角》《文学与音乐的联动——钢琴合作艺术分享》《加强舞蹈表演在舞蹈教育中的策略》的专题讲座。名师讲堂系列讲座为学院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引导专业课教师形成强烈的课程思政意识,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立德与树人、育才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使其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二)优化课程建设,筑牢课程思政“主战场”。
1.优化教学环境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院结合工作实际,将主题教育与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相结合,聚焦师生成长和教学需求,对课堂教学主战场——教室进行升级改造,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截止目前,学院已完成四楼音乐厅音响设施的更新升级以及美术画室、职工之家等教学空间的桌椅升级改造。
2.优化课程设计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以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和评判标准来开展课程建设,是高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之举。为了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艺术教育学院以优化课程建设为中心,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积极探索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筑牢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
围绕课程思政改革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学院邀请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等多位校内外专家召开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本科2022版人才培养专家论证会。会上,校内外专家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育特色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讲解,深刻阐释了如何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在新人才培养方案下设的教学课程中,美术教育必修课27门、选修课8门;音乐教育必修课38门,选修课16 门;舞蹈教育必修课15 门、选修课6门,共计110门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推进了艺术教育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整改。
(三)着眼“艺术+思政”,夯实课程思政“主渠道”。
围绕学院专业特色,构建“党建+”工作模式,推进“党建、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组织开展“艺术+思政”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列活动和携手名师“以美育人”艺术教育学院美育系列活动。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院组织策划了“艺术+思政”-“向美而行育见未来”舞蹈专场、双钢琴专场和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经典唱段汇报演出、“精彩夜吉林”消夏避暑休闲季开幕式演出及“第五届非遗节”等课程思政成果汇报和展演,将红色剧目创作、排演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声乐、表演、舞蹈、演奏等专业水平的同时,将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以及价值观念等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渗透到广大
学生的头脑之中,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还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张征,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副主席、中国音协管乐学会长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魏煌以及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霍楷等名师莅临我院开展携手名师“以美育人”美育系列活动。活动以党建为引领,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着力探索“党建+思政+美育”协同育人模式,切实增强育人实效。
(四)聚焦产教融合,拓展课程思政“主阵地”。
市场不仅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更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结合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毕业出口为导向,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习实践的深度融合,对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艺术教育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实习实践的深度融合,将思政元素纳入实习实践的培养方案目标,聚焦产教融合,开展访企拓岗调研,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致力于将课程思政建设主阵地拓展到实习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涵养师德、积累经验,为日后踏上教育产业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以来,我院院长书记带头,累计走访10家用人单位,与其中4家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和长效合作机制,并就加强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沟通交流,切实为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提供有力依据。
三、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程思政坚持“三全”协同育人原则,思政融入需结合专业特质,从专业建设全局系统谋划,通过育人过程各方因素有机整合协调推进。在学院当前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环节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轨的现象依然存在。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政教育目标的对应设计是否达到要求有待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在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耦合性和关联性不足,无法发挥专业课程整合联通的一体化、全方位协同思政育人功能。此外,教学对思政融入专业课程设计和教材的支持和督促不足,难以把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与思政内容真正融为一体。
(二)“艺术+思政”实践活动师生覆盖率有限。
学院“艺术+思政”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列活动品牌虽已形成体系,但开展的系列活动中实践展演部分仍然只覆盖部分师生,党建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党建品牌在宣传推广、成果运用等方面仍有欠缺,品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展现。对于党建品牌中一些特色工作总结宣传不到位,特别是对好经验、好做法挖掘提炼不够。
(三)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专业课程的思政考核评价,是了解和检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促进课程思政改革取得实效的外在动力。现有课程评价是单从专业角度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模式,缺少评测体系中课程思政考核比例,应将考核要素向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时政等多维度延伸。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
思政融入应立足专业建设现实矛盾和主要瓶颈进行目标定位突破。首先要从学理上深度梳理思政融入本专业的核心理念、重要意义和根本内涵,挖掘课程思政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融合点,确立思政融入的观念前提。其次要在实践中分解思政融入的目标,当思政融入专业建设的目标确定后,专业建设应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等育人过程三大关键领域着力,以本专业办学条件、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推进专业实践变革,以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
(二)深化“艺术+思政”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前期开展“艺术+思政”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列活动之学术报告、实践展演基础上,继续深化“艺术+思政”品牌建设,开展以“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邀请课程思政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和青年教师等齐聚一堂,畅谈学术,分享成果,助力“艺术+思政”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
(三)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尝试建立学生评价体系、教务评价体系和工作量化评价表。把学生评价的指标按听课率、反馈情况、价值认同等分
别赋值;教务评价体系则结合听课巡课、教学督导、课程汇报等形式展开;工作量化评价表则把支部研讨、教学比赛、经验分享会、课程思政说课等活动统一核算。结合开展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对课程思政的改革成效和立德树人的整体效果给出了最有力的实证评价。
五、调研促进成果转化情况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院党总支聚焦学院重点工作,开展了主题教育走访调研活动16次。学院坚持边调研边解决问题,现已累计解决了修缮录音棚、改善美术画室、更新四楼音乐厅硬件设施、拓展就业岗位、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问题19项。
艺术教育学院合唱团在长春市首届市民合唱节获得高校组二等奖,参与教师获得优秀指挥奖。6月28 日,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的2023吉林省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中,荣获11项大奖,其中学院团体一等奖,艺教邵嘉琦等三名学子在自弹自唱、中外乐器演奏及舞蹈展示中全省排名第一,教学展示(微课),歌唱与伴奏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成绩也是学院坚持课程思政育人取得成效的集中体现,对学院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思政价值,推动实现专业课程与党建、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